当前位置:首页

辣椒炭疽病(什麽是辣椒炭疽病?)

发布时间:2025-07-05 08:06:21   来源:吉林四平铁西区    
字号:

最近很多小夥伴想了解辣椒炭疽病,今天小編專門整理了辣椒炭疽病的相關內容分享給大家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
辣椒炭疽病(什麽是辣椒炭疽病?)

本文目錄一覽:

  • 1、什麽是辣椒炭疽病?
  • 2、辣椒炭疽病用什麽藥防治效果好
  • 3、炭疽病對辣椒的危害,你都有哪些了解呢?

什麽是辣椒炭疽病?

pepper anthracnose

劉富春

由膠孢炭疽菌和辣椒炭疽菌為害辣椒的葉、莖和果實的真菌病害。

分布與為害

為世界性病害,中國種植辣椒的地方幾乎都有發生。主要為害果實,特別是近成熟期的果實更易發生。病斑褐色,水浸狀,長圓形或不規則形,擴大後病部下陷,斑麵生隆起的不規則環紋。環紋上密生黑色或橙紅色小粒點(病菌分生孢子盤)。潮濕時病斑周圍有濕潤狀變色圈。幹燥時病組織變薄,極易破裂。葉部以老葉上發生多,初生褪綠色水浸狀斑點,擴大後為圓形,邊緣褐色,中央灰白,後期在斑麵上生輪狀排列的小黑點。莖和果梗有時也被害,形成不規則的褐色凹陷病斑,幹燥葉表皮易破裂。

病因

病原物是辣椒炭疽菌(Vermicularia cap-sici Syd.)和圍小叢殼(Glomerella cingulata),前者為半知菌,黑盤孢目,後者為子囊菌,球殼目,其無性態為膠孢炭疽菌。辣椒炭疽菌的分生孢子盤上有暗褐色剛毛,具2~4個隔;分生孢子新月形,無色,單孢。膠孢炭疽菌剛毛少見,分生孢子圓柱形,單胞,無色。二菌寄主範圍都很廣,一般辣味強的品種較抗病,如“杭州雞爪椒”,“早羊角”,甜椒品種中“鐵皮青”較抗病。分生孢子萌發適溫25~30℃,相對溫度在95%以上,有利於分生孢子萌發,相對濕度低於70%,即使溫度適宜也不發生。菜地潮濕、不通風、漬水、株行間通風透光差,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,或因落葉而造成果實日灼等均易發病。

侵染過程與病害循環

病菌主要隨同病殘體在地上越冬,種子帶菌。越冬後,環境條件適宜產生分生孢子,進行初侵染,大多傷口侵入。分生孢子借雨水或風雨、農事操作等傳播,再侵染頻繁。潛育期一般為3~5天。發生日灼病的果實易感染炭疽病。

病害控製

自無病果實選留種子,或播種前種子消毒;發病嚴重地區實行與瓜類和豆類蔬菜輪作2~3年;種植抗病品種,加強田間管理,避免栽種過密和在低濕地種植;噴灑代森鋅、代森錳鋅、炭疽福美、硫菌磷、多菌靈等殺菌劑。

辣椒疫病

Phytophthora

pepperblight

劉富春

由辣椒疫黴引起葉、枝、莖、果實壞死的一種真菌病害。美國1918年首次報道,中國江蘇1940年最早報道。

分布和為害

世界性分布,中國各地發生普遍,近年來在廣東南部、雲南及長江流域尤為嚴重。葉、莖及果實均被害。葉片上初生暗綠色病斑,繼變褐色,最後整葉軟腐、枯死。莖被害部位黑褐色至黑色,如被害莖尚未木質化則明顯縊縮,病部上端枝葉枯死。果實受害多從蒂部開始,水浸狀、暗綠色,邊緣不明顯,擴大後可遍及整個果實,潮濕時表麵產生稀疏的白黴(病菌包囊梗和孢子囊),果實內部軟腐,隨後逐漸失水,形成僵果,殘留在枝上。幼苗期受害引起猝倒。

病因

病原物是辣椒疫黴(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.),屬卵菌,霜黴目。寄主範圍廣,除辣椒外,還可侵染茄子和番茄、甜瓜等。菌絲無隔,無色,偶有呈瘤狀或結節狀膨大。孢子囊卵圓形、長圓形或扁圓形,無色,單胞,頂端乳頭狀突起明顯,偶有雙乳突。孢子囊成熟脫落後,多帶有較長的柄。卵孢子淺黃色,圓形或近圓形。病菌生長發育最適溫度28~30℃,最高37℃,最低10℃,產生遊動孢子最適溫度為25℃。在油菜籽瓊脂培養基上能產生大量的孢子囊。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,甜椒類常不抗病,辣椒類比較抗病或耐病。連作時間長,地勢低窪,過於密植,氮肥過重,均易引起發病。溫濕度與病害發生關係非常密切,氣溫在20~30℃時適合孢子囊產生,在25℃左右時最適合遊動孢子的產生和侵入。

侵染過程和病害循環

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和厚壁孢子在土中或留在地上的病殘體內越冬。產生孢子囊進行初侵染,以後又引起再侵染。孢子囊通過雨水、風雨和灌溉水傳播。萌發時可直接產生芽管或遊動孢子。如氣溫適宜,連日降雨,菜地排水不良,加之病菌潛育期短,再侵染次數多,很快導致病害流行,如遇幹旱或控製澆水,病害不再發展。廣州地區5月至8月氣溫較高,又值雨季,降水量常超過200毫米以上,容易流行。一般大田發病在5月中旬至5月下旬開始,6月下旬至7月下旬為盛發期。南方始發期較早,北方始發期較晚。

病害控製

發病嚴重地區,宜選抗病品種種植;避免與茄科、葫蘆科作物連作,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;加強田間管理,高畦栽植,使株行間通風透光;發病初期噴施甲霜靈、瑞毒黴、殺毒礬、可殺得101等殺菌劑。

蘭花病害

orchids diseases

張能唐

世界上已知40多種,中國至1991年有20多種。葉、莖、花均為害的有疫病(Phytophthora nicotianae,P.palmivora),炭疽病(Glomerella cingulata)。為害葉或主要為害葉的有葉枯病(Cylindrosporium phalaenopsidis,Phyllosticta cymbidii),葉菌核病,葉腐病(Erwinia cypripedii),褐斑病等。主要為害芽的有蘖腐病。主要為害花的有灰黴病。為害莖基或根的有白絹病(Athelia rolfsii),基腐病,根腐病(Thanatephorus cucumeris,Fusarium spp.),根結線蟲病(Meloodogyne arenaria)等。病毒病中有花葉病(Cymbidium mosaic virus,CYMV),環斑病(Orchid ringspot virus,ORSV)等。最重要的是病毒病、灰黴病、白絹病(見茉莉白絹病)、炭疽病和葉枯病。

病毒病

各地發生普遍,主要有花葉病和環斑病。花葉病又稱黑條斑病、卡特蘭葉壞死病,在建蘭上呈花葉或圓形、不規則形褪綠斑及壞死斑。病原物為蘭花葉病毒(CYMV),屬馬鈴薯X病毒組。粒子線形,侵染各種蘭花。環斑病在葉上典型的產生黑褐色環斑。病原物為齒蘭環斑病毒(ORSV),粒子直杆狀,亦可侵染各種蘭花。二種病毒常複合侵染,表現花葉,黑褐色壞死斑或斑塊,有的葉片褪綠變薄,後變灰幹縮,破裂成絲。澆過帶毒蘭花的水,若流經無毒蘭花時可傳病。病害控製:分株繁殖時應用流水洗根;盆內石礫、泥炭等介質應高溫消毒;對名貴蘭花應隔離栽培;發現病株,立即燒毀。

灰黴病

分布於廣州、南京、台灣。主要為害墨蘭、蝴蝶蘭等。在廣州,嚴重時發病率可達100%。萼片、花瓣和花梗均被害,花梗上病斑圓形,長橢圓形,稍下凹,黑褐色,若擴大繞梗一圈,花梗便枯死;花瓣受害變黑褐色腐爛,潮濕時病部長出灰黴(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),還可使葉尖焦枯。病原物為富克爾核盤菌[Sclerotinia fuckeliana(de Bary)Fuck.],子囊菌,柔膜菌目。無性態為灰葡萄孢,半知菌,絲孢目。寄主很廣,花卉中還侵害扶桑、仙客來、菊、香石竹和天竹葵等。氣候溫和、濕度在90%以上,有利病害發生發展。廣東在初春陰雨連綿時最重。病害控製:應摘除並銷毀病花病梗等;晴天早上淋水,使花能迅速幹燥;花前花後噴施多菌靈、硫菌磷、速克靈等殺菌劑。據報道,防止運輸途中花腐可用鄰苯酚鈉或苯酚鈉噴灑蘭花,摔去多餘藥液後放入箱內,貯藏在12℃下14天,花腐率降低88%。

蘖腐病

又稱軟腐病。分布於福州、合肥。墨蘭、建蘭、蝴蝶蘭均有發生。主要侵染蘖芽,葉片亦被害,初在芽基部出現水漬狀小斑點,2~3天後迅速上下伸展,成為暗綠色,燙傷狀大斑塊,並擴展到葉鞘外部,呈暗褐色腐爛,發出臭味,病葉容易攏去,葉片上亦有暗綠色水漬狀大斑塊。病原物為胡蘿卜軟腐歐文氏菌胡蘿卜亞種(見十字花科蔬菜軟腐病)。植株愈老化,擴展愈慢。夏季連續降雨15天以上,氣溫25~30℃,盆土含水量超過90%時病重,遭暴風雨侵襲後易暴發流行。

褐斑病

為害台灣蝴蝶蘭,葉片上形成褐色或黑褐色壞疽斑,周圍有黃色暈圈,擴展後成橢圓形或長條形斑塊。病原物為卡特蘭假單胞菌Pseudomonas cat-tleyae(Pavarino)Savulescu 1947],是一種細菌。幼苗葉比成株葉感病,潮濕時病重。病害控製:可噴施四環素,美國用福美雙,physan也很有效,此外應隨時剔除和銷毀病葉。

葉菌核病

分布於上海,以建蘭中的秋蘭發病多。葉基部淡褐色水漬狀腐爛,可延伸到葉片大部或全葉,後病部幹縮變灰白色,生黑色圓形、橢圓形小粒(菌核),在葉表皮下呈縱行排列,病葉因葉基產生離層而易斷裂。病原物為藍外子座菌。半知菌,無孢目。菌核直徑1~1.5毫米。在馬鈴薯蔗糖洋菜培養基上容易形成,埋生,輪狀排列。上海3~4月,陰涼濕潤時發生。病害控製:應發現病株立即拔除銷毀,換用無病土壤和肥料;蘭花種植前以8-羥基喹啉硫酸鹽或鄰苯酚鈉處理;盆土播前以五氯硝基苯消毒。

蘭花炭疽病

orchids arthracnose

張能唐

蘭花葉、果、鱗莖上一種由圍小叢殼菌引起的真菌病害。1943年最早發現於中國台灣。

分布和為害

中國蘭花產地及引種地區均有發生。1983年廣州、福州、昆明、廈門發生嚴重。症狀有二類:一類侵染幼苗嫩葉,多先從葉基部開始,擴大後形成輪紋斑,嚴重時心葉腐爛;另一類侵染老葉,在葉麵形成圓形、橢圓形或半圓形(在葉緣發生時)的紅褐色斑塊,發生多時呈雲紋狀。後期病斑為褐色到灰白色,邊緣黑褐色,周圍有褪綠暈圈,上輪生小黑點狀的分生孢子盤,最後葉片變褐枯萎。空氣潮濕時病部產生小點狀粉紅色膠質物(病菌粘分生孢子團)。

病因

病原物為圍小叢殼(Glomerella cingula-ta),屬子囊菌,球殼目。無性態為膠孢炭疽菌,屬半知菌,黑盤孢目。(見仁果炭疽病)。受害的蘭花種類有建蘭、蕙蘭、春蘭、寒蘭、墨蘭、虎頭蘭、硬葉吊蘭、台蘭等。種與品種間存在抗病性差異,墨蘭、建蘭中的鐵梗素,蒲蘭(金梭邊);建蘭中的大頭素,春蘭中的大富貴和“十月”感病嚴重。

侵染過程和病害循環

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葉組織內越冬,分生孢子在南方可越冬,翌年4月病組織內的菌絲體恢複活動,可見向鄰近擴展的新紅褐色病部。分生孢子經風雨傳播,在葉麵有水膜的情況下萌芽,傷口侵入發病,潛育期2~3個星期。再侵染主要借水滴飛濺或通過病健葉的接觸傳播。20℃左右有新病斑出現,25~29℃、相對濕度80%以上時最適宜病害擴展。老葉從4月初開始(上海)發病,黴雨季發病較多,7月以後逐漸停止。新葉則8月份開始發病。多雨、噴澆或盆花放置過密,蘭葉互相交錯,以及當年分盆及盆土粘重,都會使病害加重。

病害控製

著重加強栽培管理,包括:蘭室(圃)通風透光、有蔭棚遮蔭;防止急風驟雨,澆水時從盆沿、植株基部澆入,不宜噴澆;初病時剪除病葉銷毀;注意不受凍害或霜害;避免碰傷;引種時嚴加檢查,防止傳入新區。發病初期噴施克菌丹、多菌靈、百菌清等殺菌劑,若用多硫F效果更優。

辣椒炭疽病(什麽是辣椒炭疽病?)

辣椒炭疽病用什麽藥防治效果好

辣椒炭疽病, 果實染病,先出現濕潤狀、褐色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,稍凹陷,斑麵出現明顯環紋狀的橙紅色小粒點。 葉片染病多發生在老熟葉片上,產生近圓形的褐色病斑,亦產生輪狀排列的黑色小粒點,嚴重時可引致落葉。 可以用咪鮮胺錳鹽,腐黴利, 二氰蒽醌 ,苯醚甲環唑.嘧菌酯,阿陀(啶氧菌酯)加葉麵肥噴霧防治。間隔5天在噴霧一次。

炭疽病對辣椒的危害,你都有哪些了解呢?

辣椒炭疽病的發病症狀

這種病害主要為害將近成熟的辣椒果實,受影響的果實先出現濕潤狀、褐色橢圓形病斑,稍稍凹陷,斑麵上出現明顯環紋狀橙紅色小粒點,隨後轉變為黑色小點,這就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盤。當遇到天氣潮濕時,會溢出淡粉紅色的粒狀粘稠狀物,屬於病菌的分生孢子團。葉片染病大多發生在老熟葉片上,可以產生近圓形的褐色病斑,也會產生輪狀排列的黑色小粒點,如果病情嚴重,還會引致落葉。辣椒的莖和果梗染病,會出現不規則短條形凹陷的褐色病斑,幹燥時表皮容易出現破裂。

辣椒炭疽病的發生原因

我們在田間走訪時發現,當地重茬種植,病原基數高,病害更容易擴展、蔓延。而散落的病葉、病果,很難及時清理,即便是新茬地也可能造成病害爆發、流行。再就是,農民偏施氮肥、排水不良、通風透光差,會加快病害流行,用藥不及時,忽視了前期辣椒根係保護和養護,施肥用藥不合理,這些都是造成辣椒炭疽病爆發的因素。

辣椒炭疽病的綜合防治對策

(1)合理輪作:我們可以考慮與非瓜類作物實行至少3年以上的輪作,對於有條件的地區,還需要實行水旱輪作,能夠有效減輕辣椒炭疽病的發生。

(2)及時清潔田園:在辣椒收獲以後,我們務必及時將病葉、老葉以及植株殘體清理出田間,並集中進行深埋或焚燒,能夠有效減輕第二年的炭疽病發生。

(3)合理灌溉:在辣椒的開花座果期,我們應該根據墒情合理灌溉,到了辣椒生長後期,還要避免大水漫灌,對於有條件的地區,盡量實行滴灌和噴灌,可以有效減輕辣椒炭疽病的發生。

(4)藥劑防治:在發病初期,可以考慮噴灑70%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-800倍液、80%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-600倍液、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-1000倍液、56%嘧菌酯百菌清800-1000倍液混合噴灑,間隔7-10天噴施一次,總共需要紡織2-3次。

以上就是辣椒炭疽病的相關介紹,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
图说天下

×
{dede:qrcode/}

今日头条

國家藥監局:2批次化妝品檢出禁用原料
1
國家藥監局:2批次化妝品檢出禁用原料

推荐文章

友情链接